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绿色生活 > 生活常识 > 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的摘要

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的摘要

推荐人: 来源: 常识咖 阅读: 1.01W 次

说到楚国相信有人马上就想到屈原、端午、宋玉、项羽……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南方最大国家,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,那么,你知道楚国的历史对荆楚文化有哪些影响吗?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。

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的摘要

  在史学界,人们一般把熊绎被西周成王“封以子男之田”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。据《夏商周断代年表》,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——前1021年。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止。楚国约有800余年的立国历史。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楚国历史文化,主要就是在这800余年中楚地先民所创造、丰富和发展着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。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,是中华民族初步形成、中国文化基本定型的重要历史时期,楚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中,作为江淮流域的南方最大国家,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:“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,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,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”。(范文澜:《中国通史》第一册第197页,人民出版社1979年)在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军事等各个领域,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贡献,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的楚文化。楚国先民“筚路蓝缕”的进取精神,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,“抚夷属夏”的开放气度,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,“一鸣惊人”的创新能力,以及楚庄王、孙叔敖、屈原、宋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,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;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治铸工艺,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秀工艺,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,义理精深的哲学,惊采绝艳的辞赋,汪洋恣肆的散文,五音繁会的音乐,翘袖折腰的舞蹈,恢诡谲怪的美术,都是十分宝贵文化富矿,使湖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

在800年的发展历史中,楚国的疆域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蕞尔小邦,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不断扩张,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,其疆域以今湖北为中心,扩大到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湖南、江西、陕西、贵州、浙江、上海等地。在楚国的强盛时期,楚庄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,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最大,是“地方六千余里,带甲百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粟支十年”的“天下之强国”。(《资治通鉴》)西周时期最初立国到战国中后期,楚国的都城和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心始终在湖北境内,因而湖北可以说是楚文化的中心,积淀着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,是我们今天研究湖北文化省情最为重要的人文资源依托,代表着湖北文化省情的鲜明特色。现主要以湖北境内的楚国历史文化资源为叙述对象,按时间顺序对涉及楚国历史文化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整理。

熊绎受封:约公元前11世纪初,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。熊绎以芈为姓,封丹阳。熊绎僻在荆山(今湖北南漳、保康一带)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以桃弧棘矢为贡品供奉周王。

熊渠拓疆:约公元前10世纪末到9世纪中,周夷王时,王室衰微。熊绎的后代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,乃兴兵伐庸、杨粤,至于鄂(今武汉、鄂州一带)。经过征伐和招抚,熊渠控制了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大部地区,乃立其长子康为句檀王,中子红为鄂王,少子执疵为越章王,“皆在江上楚蛮之地”。周厉王时,熊渠畏周伐楚,主动去其王号。

武王自立:楚武王熊通是楚国历史上承前启后、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国君。公元前704年,熊通率军征服随国。要求随国赴周向周天子建议提高楚君的封号,遭周拒后大怒,遂自立为王。此后,历代楚君皆称为王,与周天子分庭抗礼。

首创县制:进入春秋时期以后,楚武王对新占领的地区不再采取分封制,而是创建县制以加强管理。权县(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部),就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武王时设立的县,据顾颉刚先生考证,这不仅是楚国最早的县,而且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县。因此可以说,中国古代地方的县级政权建设,是从楚国开始的。

迁建郢都:随着疆域不断向江淮地区拓展,偏避一隅的都城丹阳(其址有多种说法,一般认为以今鄂西北与豫西南的丹淅地区较为合理)显然不能适应楚国发展的需要,迁都进入江汉平原已成为当时的楚国必须解决的军政大事。而郢都(今江陵纪南城。另有说法认为宜城楚皇城是当时的郢都)无疑是最好的都城选址。关于楚始都郢的时间,不少专家认为,楚武王之前的若敖、分冒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郢都的建设,武王继续经营郢都的城建,并将其作为陪都而久居,楚文王即位后遂开始正式定都于郢 ,即《史记·楚世家》所说:“文王赀立,始都郢。”这与西周王朝在立国之初营建东都洛邑为陪都,直到东周初平王始定都东都的情况有近似之处。

楚地千里:公元前671年,楚成王即位后,为缓和与中原诸国的矛盾采取结好与国政策。“成王恽元年,初即位,布德施惠,结旧好于诸侯。使人献天子,天子赐胙,曰:‘镇尔南方夷越之乱,无侵中国(中原各国)。’于是楚地千里”。这说明,楚成王时期已经成为邦畿千里的南方大国,并从政治上得到周天子的承认,获得了真抚南方夷越地区的合法权力。

召陵之盟:楚国在江淮地区的迅速崛起,构成了对中原霸主齐国的严重威胁。为了遏制楚国势力向中原扩张,公元前656年春夏之交(楚成王十六年),齐桓公率领齐、宋、鲁、卫、陈、郑、许、八个诸侯联军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首先打楚的盟国蔡国,“蔡溃,遂伐楚”。但楚军毫不示弱,与齐联军对峙于陉山(今河南偃城县东南)一带,就形势而论,如果战争发生,双方胜负均难预料,且时已到夏天,楚成王打算和解,派将军屈完为全权代表赴齐军谈判。双方达成协议,在召陵(今河南偃城县东)订立盟约,史称“召陵之盟”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载:“齐侯陈(列阵)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。……齐侯曰:‘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’?对曰:‘君若以德绥诸侯,谁敢不服?君若以力,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,虽众,无所用之’。屈完及诸侯盟。”从这段记载看,屈完的机敏和刚强,表现了楚国的大国风度和强硬姿态,有理有据,实话实说,使齐桓公无可奈何,只好与楚订立盟约,随即撤军。此次盟会,也使楚国避免了一场实力相当的战争,从而养精蓄锐,为继续北进中原保存了实力。

庄王平乱:自公元前623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后,中原诸侯纷纷倒向晋国一边,楚对晋采取守势。公元前614年,楚庄王即位,楚国面临贵族争夺王权的内乱威胁。在楚庄王即位之初的几年里,相继发生了公子燮与子仪(即司马斗克)的叛乱(公元前613年)和若敖氏的叛乱(公元前605年)。楚庄王机智果断地平息了内乱,灭了若敖氏,解除了贵戚大臣对王权的威胁,从而稳定了内部局势。

灭庸之战:公元前611年(楚庄王三年)秋,楚国发生大饥荒,周边的部族邦国乘机向楚进攻。据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记载:“楚大饥,戎伐其西南,至于阜山,师于大林。又伐其东南,至于阳丘,以侵訾枝(这几个地名已不可确考,大约在今湖北枝江一带)。庸(今湖北竹山县西南)人帅群蛮以叛楚,麇(今陕西白河)人率百濮聚于选,将伐楚。”值此外患当头,楚多方受敌威胁,形势十分严峻。若晋等中原诸侯趁机而入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楚一方面加强北部边防,封锁了通往中原的门户,即所谓“申、息之北门不启”,一方面采纳大夫尤贾的建议,出兵攻打实力最强的庸国,以示楚军的强大,一旦打败庸国,其他附庸的小国必定降服。果然不出尤贾所料,楚军出兵十五日,百濮即撤走。楚军进至句巫(今湖北丹江口市西部),命大夫卢戢黎进攻方城(今湖北竹山县东)。楚大夫师步为麻痹庸军,采取佯败骄敌之计,七战七退,诱敌深入,退至临品(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)与庄王会师后,取得秦、巴两国帮助,又与“群蛮”结盟。完成战争准备后,庄王乘庸军不备,命子越自石溪、子贝自仞(两地均为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)分两路夹击,庸兵败国亡。据军事史专研究,灭庸之战是中国古代战史中创造两路分进、合进一点的最早战例。

观兵问鼎:公元前606年(楚庄王八年)楚庄王率军伐陆浑之戎(在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镜),到达洛水。楚军在东周都城洛邑郊外列兵布阵,史称“观兵于周郊”,周定王被迫派王孙满慰劳楚军,历史典故“观兵问鼎”就源出于此。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文献对此事均有记载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记云:“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。楚子问鼎之大小、轻重焉。对曰:‘在德不在鼎。……周德虽衰,夫命未改。鼎之轻重,未可问也。’”“九鼎”是周朝权利的象征物,庄王问鼎不仅是对周王朝的轻蔑,也“示欲逼周取天下”(杜预注)。但王孙满“在德不在鼎”的理论很有说服力,于是庄王引兵而退,从而留下了“观兵洛郊、问鼎周室”的一段佳话。

庄王称霸:公元前598—596年,楚庄王先后取得了攻陈、攻郑、晋楚之战和伐宋、灭萧等战争的胜利,饮马黄河,称霸中原,使楚国进入了立国以最为辉煌的全盛时期。当此之时,中原诸侯莫不重足而立,屏息而听,晋人不敢南渡黄河,齐人不敢西逾泗上,秦人不敢东过崤山,郑、宋、陈、蔡诸小国唯楚庄王马首是瞻。而且,楚庄王去世之后,楚国仍然维持强盛局面社会仍然安定,这样的霸业,实非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以及他的同时代人所能比肩。

吴师入郢:公元前506年(楚昭王十年),吴国、蔡国、唐国联合伐楚。吴军舍舟于淮汭(河南潢川县淮河弯曲处)登岸,会同蔡、唐两国军队由豫章(今安徽六安、河南商城一带)向楚国汉水地区推进。楚以囊瓦、沈尹戌等率军在夏州(今湖北汉口)以西汉水南岸布防,与吴军隔汉水对峙。沈尹戌建议囊瓦率主力依托汉水阻止吴军,自己北上,集合方城(河南方城县东)外楚军袭击吴军后路,焚毁淮河吴船,然后还军阻塞大隧(黄岘关)、直辕(武胜关)、冥厄(平靖关。三关均在河南、湖北交界的武胜附近),断吴后路,形成对吴军的南北夹击之势。但囊瓦在沈尹戌北上后,企图独获成功,竟改变原定作战计划,抢先渡汉水进攻吴军,在小别(武汉汉阳附近)至大别(大别山)之间连续三战均未取胜。十一月十九日,两军在柏举(今湖北麻城东北,一说在今湖北汉川以北)对阵。吴王弟夫概率所部五千人首先袭击楚囊瓦军,囊瓦军败逃,致楚全军溃乱,吴王阖闾乘势掩击,楚军大败。吴军乘胜追击,至清发水(今水),待楚军半渡进击,大败楚军,至雍巫(今湖北京山西南)增援之楚军,连续五战皆胜,于二十九日占领楚都郢(湖北江陵纪南城),楚昭王奔随。

吴起变法:战国初年,楚国在同三晋(韩、赵、魏)的战争中接连失利。楚悼王在位期间(公元前401—前381年),于公元前388年任用吴起为令尹,在楚国实行变法改革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比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早了近30年,其变法的基本宗旨是打破宗法血缘贵族的统治,调整社会关系,富国强兵,重振楚国霸业。具体措施是:整顿吏治,秉公执法,革新习俗,规定收回封君子孙三代以上者的爵禄,对于疏远的公族,一律革除其公族属籍,裁免庸官冗吏,削减官吏奉禄,并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扩充和训练军队。同时强令旧贵族移居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垦,以削弱他们在中央和地方的势力。悼王任用吴起变法起得显着成效:”南征百越,扩境苍悟;北并陈蔡,却三晋,西伐秦。诸侯患楚之强。“但由于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大多数贵族势力的利益,遭到了朝中的贵族的激烈反对,待支持变法的悼王一死,贵族大臣即发政变,射杀吴起并中王尸。楚国的改革就此中断。继位的肃王虽然按楚律将射杀吴起并中王尸的70余家贵族夷宗灭族,但并未将悼王实行的改革继续下去。从此楚国失去了发展的活力,终于一蹶不振,政治日益腐败,走上亡国之路。

白起拔郢:公元前278年(楚顷襄王二十一年),泰国大将白起率军攻下楚国都城郢,史称“白起拔郢”。随后,秦军又乘胜向东攻下了竟陵(今湖北潜江市西北)、安陆(今湖北安陆南),向南攻到洞庭湖附近。白起还下令放火焚烧了在西陵(今湖北宜昌市南)的楚先王陵墓,以打击楚国的军心士气。秦国在郢建立了南郡,封白起为武安君(今湖北南漳有武安镇),这一带成为秦国版图。楚顷襄王郢都亡命北逃,先到城阳(今河南息县西北),后将楚都迁到陈(今河南淮阳县),亦称郢陈。到楚考烈春(今安徽寿县),直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。

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的摘要 第2张

  附:楚国历史大事记
  约公元前12世纪末:鬻熊至周,事西伯姬昌(周文王)。

约前1042—前1201年: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纤于楚蛮,都丹阳。

约前10世纪末至前9世纪中: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,封其三子为王。

前799—前792年,楚君自称为“公”:楚国冶铸业初具规模,已能铸造成组编钟。熊鄂作楚公逆(鄂)博,铭文有“唯八月甲申,楚公逆自作……”等语,其文字风格与用语同于中原地区。楚历以数词纪月、干支纪日,亦与周、鲁相同。

前764年,熊仪卒,被尊为“若敖”。楚君始有谥号。

前741年,蚡冒卒,弟熊通杀冒之子而代立。

前710年,楚师屡次北伐。蔡侯、郑伯会于邓,始惧楚。

前704年,熊通自立为“武王”,此后,楚君皆称为“王”。

前698—691年,武王克权,使斗缗为权尹,楚国始建由楚王直辖的县级政府机构。

前689年,楚都正式定在郢 。

前671年,楚成王为结好于诸侯,遣使聘于鲁,又纳贡于周。周惠王赐胙,令楚“镇尔南方夷越之乱,无侵中国。”

前656年,楚与齐等国订立“昭陵之盟”。

前642年,楚成王着力经营铜矿的开采与铜器的冶铸,已能大量制作青铜礼器、兵器、乐器及生产、生活用具。郑伯始朝于楚、楚成王赐以金(铜),既而后悔,与之盟:“无以铸兵!”

前638年,楚、宋战于泓。宋师大败。

前637年,晋公子重耳一行由郑至楚,楚成王以上公之礼享之。

前632年,晋楚城濮之战,楚军失败,晋文公称霸中原。

前614年,楚庄王即位。

前606年,楚庄王伐陆浑之戎,“观兵于周疆”,问鼎之轻重大小。

前597年,晋、楚战于邲,晋师大败。楚庄王为中原霸主。

前591年,楚庄王卒。其子审即位,是为共王。

前584年,楚大夫申公巫臣因内部矛盾叛楚投晋,为晋通好于吴,晋、吴结成联盟,吴始伐楚,楚国面临两面作战不利局面。

前575年,楚、晋鄢陵之战(今河南鄢陵境内),楚军失利,共王一目被射伤。

前560年,楚共王卒,长子昭立,是为康王。楚共王时,楚工匠在铸铜工艺中已采用分范合铸分铸法,并率先使用蜡模,用以铸制繁复的铜器。共王晚年所铸楚王熊审盘,捉手、耳、足镂空,形制复杂,全用失蜡法铸成。

前548年(楚康王十二年),楚令尹子木使司马掩治军赋。掩“书土田,度山林……量入修赋,赋车籍马”,对楚国的土地和人口状况进行了一次普查。

前545年,楚康王卒,子熊麇即位,是为郏敖。郏敖四年,康王弟王子围杀郏及其二子。王子围即位,是为灵王。

前535年(楚灵王六年),灵王即位后便大兴土木,为章华之宫,国人负担沉重。

前531年,楚灵王大城陈、蔡、不羹,赋皆千乘。

前529年,楚灵王不恤民力,穷兵黩武,导致内部自相残杀,楚灵王也在乱军中自缢。其子弃疾即位,是为平王。

前522年,楚平王荒淫无道,谗臣费极当权。平王杀伍奢及其长子伍尚。太子建、伍员(子胥)奔吴。

前516年(楚平王十三年),楚平王卒,太五壬立,是为昭王。次年,伯州犁之孙伯丕奔吴,国人怨谤令君。九月,令君子常杀费无极,以取悦于国人。

前511年(楚昭王五年),吴始用伍员之谋,以三师轮翻袭楚,楚师疲于奔命。

前506年(楚昭王十年),吴、蔡唐结盟伐楚。吴师连败楚军,五战及郢。楚昭王弃郢,济汉,入于云中旋至郧,由郧奔随。楚大夫申包胥如秦乞师,哭秦庭七日七夜,终于感动秦王,出兵援楚。

前489年(楚昭王二十七年),昭王卒于城父,其子章立,是为惠王。昭王好剑,曾令楚铸师风胡子请吴之干将、越之欧冶子铸作名剑龙渊、泰阿、工布。楚工匠为克服生铁性脆易断裂的弱点,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,使生铁铸件变成韧性铸铁,以之铸制铁剑及其他兵器。秦人称赞“楚人铁剑利”。楚国铁制农具锄头、锸、镰刀等在江、汉一带相继使用,促进了楚境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。

约前488—486年(楚惠王元年至三年),惠王以子颖为太师。楚任不齐、公孙龙先后至鲁、从学于孔子,孔子儒家学说逐渐影响于楚。

前479年(楚惠王十年),楚太子建子胜(被胜为白县县公,称白公胜)入郢,杀子西、子期于朝,劫惠王,欲自立为王。叶公沈诸梁率方外楚师入郢,与国人合攻白公胜。胜兵败而自缢死。

前433年(楚惠王五十六年),楚惠王为曾侯乙作钟、博铸铭:“唯王五十又六祀,返自西阳,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,奠之于西阳,其永持用享。”

前432年(楚惠王五十七年),楚惠王卒,子中立,是为简王。

前408年(楚简王二十四年),简王卒,子熊当立,是为声王。

前402年(楚声王六年),盗杀声王,其子熊疑继位,是为悼王。

约前389年(楚悼王十三年),楚在县一级政权上置郡,以郡守为一郡之长。吴起由魏至楚,任宛守,为楚北境军政首脑。

约前388—382年(楚悼王十四至二十年),悼王以吴起为令尹,实行变法。楚国扭转了自声王以来屡败于韩、赵、魏的不利局面,连战皆捷,诸侯畏楚之强。

前381年(楚悼王二十一年),楚悼王卒,反对变法的诸贵族攻吴起,射杀吴起并中王尸。太子臧立,是为肃王。按楚律,“丽兵于王尸者,尽加重罪,逮三族。”肃王尽诛射吴起而伤王尸的贵族,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。

前370年(楚肃王十一年,楚肃王卒。无子,弟良夫立,是为宣王。

前364年(楚宣王六年),楚天文学家甘德观测天象,发现岁星(木星)旁有橙黄色小星(木卫三),当即作了记录:“单阏之岁,摄提格在卯,岁星在子,与女、虚、危晨出夕人,其状甚大,有光,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。“这一发现比伽利略于1610年用望远镜发现木星卫星要早近两千年。

约前363—359年(楚宣王七至十一年),肃、宣以来,楚西侵,自汉中南有巴、黔中。

前341年(楚宣王二十九年,齐将田忌奔楚,宣王郊迎,封之于江南。次年,秦孝公封卫鞅于商,南侵楚。楚宣王卒,子商立,是为楚威王。

前333年(楚威王七年),越王无强伐楚,楚威王兴兵反击,大破越,杀无强,尽取故吴地,灭越。此时楚地西有黔中、巫郡,东有夏州、海阳,南有洞庭、苍梧,北有汾陉之塞,时人誉为“地方五千里,带甲百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粟支十年;天下之强国。”

前329年(楚威王十一年),威王卒,子槐立,是为怀王。威、怀之时,楚丝织品已有绢、绨、纱、罗、绮、绵、涤、组、缂等多种,其色彩艳丽,工艺繁复,已使用提花机织锦。官府管理织造和印染的机构有中织室、东国织室等。

前312年(楚怀王十七年),楚与秦战于丹阳,楚军大败,被斩甲士8万人,失汉中郡。怀王怒起全楚之兵复攻秦,又败于蓝田(今陕西蓝田县镜)。韩、魏闻楚师尽出遂趁火打劫,出师南袭楚,至于邓(今河南邓州市境)。楚师惧而退还。

前299年(楚怀王三十年),秦昭王约楚怀王会武关。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阻,而从之兰之言,西入秦。秦扣留楚怀王,并要挟楚割让巫与黔中二郡,怀王弗许。楚太子横由齐归郢,立为王,是为顷襄王,以其弟子兰为令尹。

约前298—297年(楚顷襄王元至二年),屈原心系怀王,疾王听之不聪,谗谄之蔽明,邪曲之害公,方正之不容,忧愁幽思,写成着名的抒情长诗《离骚》。

前296年(楚顷襄王三年),楚怀王卒于秦,秦归其丧于楚。楚人哀怜怀王,如悲亲戚。楚绝秦,国人皆怨子兰,子兰短屈原于顷襄王,王怒而放逐屈原。

约前282—281年(楚顷襄王十七至十八年),楚将庄乔出黔中,后西入滇池(今云南境)一带。

前278年(楚顷襄王二十一年),秦将白起拔郢,东据竟陵,攻安陆,西取夷陵,烧楚先王墓。顷襄王兵散北逃,旋迁都于陈。屈原自沉于汩罗江。

约前271——264年(楚顷襄王二十八至三十五年),楚子思于寿春南兴建芍陂,引水灌田,不忧水旱。

前263年(楚顷襄王三十六年),顷襄王卒,子完立,是为考烈王。考烈王以黄歇为令尹,赏赐淮北十二县地,封为春申君。

前256年(楚考烈王七年),楚灭鲁,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。

前248年(楚考烈王十五年),春申君献所受封之淮北十二县为郡,旋被考烈王改封于江东(今江苏苏州),春申君因城故吴墟,营建宫室,自为都邑。

前241年(楚考烈王二十二年),楚畏秦逼,由陈迁都于寿春,命曰“郢”。

前238年(楚考烈王二十五年),楚考烈王卒,子悍立,是为楚幽王。

前228年(楚幽王十年),幽王卒,葬于寿春东。国人立幽王弟犹,是为哀王。哀王立二月,其庶兄负刍之徒党杀犹及太后。负刍被拥立为王。

前223年(楚王负刍五年),秦将王翦、蒙武攻楚,虏负刍,楚亡。

前222年—221年(秦王政二十五—二十六年),楚遗民南公流浪于民间,着《南公》31篇,预言: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”后来的事实证明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陈胜、吴广、项羽、刘邦均系楚人。

小结:以上都是在荆楚大地上发生的历史事件,对荆楚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多到星座360网来逛逛……